郑板桥画竹的体会,郑板桥画竹给我们的启示

由:admin 发布于:2024-07-17 分类:感悟评价 阅读:24 评论:0

竹(清)郑板桥这首诗刻画了竹怎样的形象;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竹石 清朝·郑板桥(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写法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描绘了坚韧、刚直、不屈的竹子形象,通过这鲜明的形象,表达作者不屈不挠、不畏权贵的品格和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

《竹石》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是“四君子”中的君子。 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 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 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郑板桥的题画竹的道理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了40年竹子,终于悟出绘画须去掉繁杂提炼精髓的道理。喜竹爱竹物我合一 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

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新竹》的作者是郑板桥。原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译文: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

郑板桥画竹体现了他怎样的画画理论

1、因为郑板桥的品格就如同他画的墨竹一般高洁顽强。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并以竹自喻。所画之竹皆风骨峥嵘,潇潇洒洒,舒展自如,人们从竹的绰约风姿中不仅能体味到“劲节”“高志”“虚心”的品质,更能透过它,见到画家郑板桥的品性人格。

2、竹象征着 竹子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 竹子有坚韧不拨、竹子有永不变色的英雄本色 竹子有刚正不阿的坚贞气节 竹子有虚心谦逊的品格 竹子有无私奉献精神。

3、作者73岁4月作《竹石图》,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4、《墨竹图》 郑板桥在画竹创作的实践中,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从文与可的“胸有成竹”到板桥的“胸无成竹”的艺术思想的升华,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将墨竹提高到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度。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