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最常见的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1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分享行为的发展。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包括: 随着年龄的增长,亲社会行为逐渐增多。 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分布不均,其中合作行为占主导地位。 儿童更多地将对亲社会行为的指向指向同性同伴。 大多数亲社会行为未能得到及时的强化。
3、亲社会行为的出现 儿童自出生起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例如,大约18个月大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将玩具递给他人,包括母亲、父亲或陌生人,这种行为并不需要外部的鼓励或奖励。同样年龄段的儿童也会对遇到困难的人表现出帮助的意愿。
4、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期(约2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展现出初步的分享和援助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出于模仿,并且是零散和不稳定的。(二)亲社会行为的快速发展与个体差异的出现 合作行为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合作行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5、而18个月大的儿童则不会。这些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表明环境刺激和他人愿望的表达可以影响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通过在环境中布置反映友谊和共享的图像和物品,可以激发儿童的助人行为。同时,成人的榜样作用和教育方式也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都是非常明显的。2岁左右的儿童即开始出现亲社会行为的萌芽;3—6岁,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合作行为发展迅速,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如幼儿往往跟自己玩的来的小朋友分享更多的玩具。
2、儿童自出生起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例如,大约18个月大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将玩具递给他人,包括母亲、父亲或陌生人,这种行为并不需要外部的鼓励或奖励。同样年龄段的儿童也会对遇到困难的人表现出帮助的意愿。 分享行为的发展 在幼儿期,分享行为成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亲社会行为的意义: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4、德国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婴儿在看到突出友谊关系的图片时,更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婴儿分成四组,每组分别观看不同的图片。每种图片中都有一个熟悉的家居用品作为前景,而作为背景的则是小玩偶或积木。每组儿童的前景刺激相同,而背景刺激不同。
5、所以,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游戏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幼儿的生活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与同伴配合,与同伴协商,一切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会阻碍游戏的进行。
6、他人愿望对分享行为的影响:美国研究人员发现,18和25个月大的儿童在成人表达出愿望时,更可能表现出分享行为。当成人表示想要点心时,25个月大的儿童会选择两人共享,而18个月大的儿童则不会。这些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表明环境刺激和他人愿望的表达可以影响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